历史文化
- 来源:
- 保定市满城区人民政府
- 更新时间
- 2023-03-24
满城历史悠久。商周时已有先民村落。战国时为燕南赵北之地。西汉时属中山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北平县。东晋后,北魏兴起,北齐、北周相继立国,县治归属变动频繁,先析出永宁;次分置永乐;再移名蒲阴(今完县),北平故地并入永乐;永乐又移置故北平。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乐县为满城县,从此满城县名始见于史。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并入保塞县。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由清苑析出,再置满城县。明洪武十年至十三年(1377~1380年),再次废满城并入庆都(今望都)。尔后,复置满城。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府始建于山区乡村,与邻县相接地带时有划出划入。建国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撤区并县,改乡为人民公社,分分合合,归属和区划多次改变。1974年12月,稳定为满城县的区域范围。2015年5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保定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满城县,设立保定市满城区,以原满城县的行政区域为满城区的行政区域。
进入21世纪,文化事业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一是11个乡镇文化站、183个行政村、14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个文化馆分馆、5个图书馆分馆、1处城市书吧建成投用。二是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公布了下紫口村青年哈哈腔剧团、商顺海木工技术、宫廷龙须酥制作技艺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定市满城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26),将传统杆秤制作技艺、李氏形意拳、西于河代氏糖画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三是完成惠民演出93场,惠及群众20万人次,在参加保定市第一届全民健康舞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快乐舞蹈队荣获三等奖。创作抗击疫情主题各类文艺作品226件,22部作品荣获保定“战地飞歌”优秀作品奖,《抗疫壮歌》辑印发行,区文联被保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优秀文联荣誉称号。
2022年,全区文学艺术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踔厉奋发,辛勤创作,无论从作品的创作数量和发表报刊的档级,还是从获奖作品的数量和获奖作品的奖项高度,都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一年来,区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社会文艺组织围绕迎庆党的二十大、弘扬冬奥精神、讲好满城故事等方面开展采风、创作、研讨、编印图书报刊等活动。举办了“喜迎冬奥会,讲好满城故事”全国征文比赛,并辑印出版了6万字的获奖作品集《长信宫灯的故乡》;举办了“迎庆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文学、书画、摄影征集展演,共收到近500件作品,评审出了近百件优秀获奖作品。完成了省文联策划、近20万字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北满城》一书的编纂,编写2万余字文字、图片报送省民协《河北民间文艺地图》,完成“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文化报·满城专刊》的文字撰写。文学类有2篇作品获得省总工会、省残联主办的主题征集、征文活动一等奖。新霓虹文学社获得河北省诗词协会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书法类作品有1人入选河北省第十一届妇女书法篆刻展。美术类有12人次在国家、省、市级展赛中入展。摄影类有7人次在国家、省级赛事中获奖。音乐类作品《走在小康路上》获得保定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